欢迎访问数据恢复中心!24小时报修电话:13418646626
那台IBM服务器跑着Oracle数据库的RAID5阵列突然崩掉时,机房值班的小王差点把咖啡泼在键盘上——这已经是本月第三次了。某数据恢复机构折腾三天后,居然说"阵列结构无法重建",客户急得在电话里飙方言。其实这事儿吧,真没到要写遗书的地步,RAID5的双重校验机制就像个嘴硬心软的老会计,账本乱了照样能翻旧账。
我们把磁盘接到Solaris系统的分析环境时,发现第三块盘有大量重映射扇区,啧啧,这就像让瘸腿的马拉松选手继续比赛。关键是要用ddrescue先做磁盘镜像,这活儿急不得啊,得像熬广东老火汤似的慢慢煨。有个细节挺有意思:阵列的chunk size被前任工程师设成了256K,而Oracle默认用8K块,这不相当于用消防水管给金鱼缸换水嘛。
最头疼的是那个所谓的"机构"动过阵列参数,他们把stripe size改得亲妈都不认识。重建时得像玩立体拼图似的,既要看XFS文件系统的超级块,又要比对Oracle数据文件的特征值。有阵子我们甚至怀疑是不是该直接上十六进制编辑器手动拼碎片——开玩笑的啦,真要这么干得累出腱鞘炎。
实际操作用的是自己写的Python脚本配合开源工具,这组合比瑞士军刀还趁手。比如用mdadm重组阵列时发现个隐藏问题:有块盘在降级状态下还被写入新数据,这操作简直像给骨折病人安排拳击训练。最关键的转折点是找到那个被覆盖的校验块,靠着Oracle的redo log居然反推出三小时内的数据变更,连客户都说我们比算命先生还神。
78小时不眠不休后,98%的数据完整度让财务总监当场表演了川剧变脸。剩下2%的破损交易记录呢?其实用LogMiner从归档日志里又刨出来大半。这次经历让我想起个道理:所谓"无法恢复"很多时候是没找对方法,就像你永远叫不醒装睡的人——除非用他手机里的支付宝提示音。
数据恢复案例文章所涉及用户姓名(化名)及案例,均已做保密处理。